Home / Program Notes /史卡拉第:D小調奏鳴曲,作品1 | SCARLATTI: Sonata in D minor, K.1
史卡拉第:D小調奏鳴曲,作品1 |
曲目介紹作品1為史卡拉第所創作奏鳴曲相當早期的作品,收錄於史卡拉第所出版第一本30首練習曲集中,是一篇幅不長卻節奏緊湊的作品。整曲以快板速度進行,從高音曲開始一串緊促的旋律線,後半段以屬調為頭繼續發展主題,依然輕快持續動力地一路往最終的低音曲走去,止於如石子浮過水面逐漸模糊的深色漣漪。史卡拉第讓樂曲主要主題及其他音符在鍵盤上輕力地時上時下,其中包含等待綻放的顫音及其他藝術元素,讓歌曲輕盈卻不失高雅名門風範的氣質及能量,在不到三分鐘曲長的作品中,看出史卡拉第在踏足鍵盤音樂的初期就已有大師風範。
曲式體裁談到奏鳴曲,得先區分「奏鳴曲」與「奏鳴曲式」的差異。
原先「Sonata」這個詞彙於義大利只被用在舞曲上,而且也被應用在一種具有抽象風格的器樂作品上,但在義大利之外的地方,則指稱這種新型式的作品為Sonata,並非指舞曲。義大利作曲家班奇埃里(Adriano Banchieri, 1568 - 1634)於1605年創造單樂章管風琴Sonata作品《L’Organo Suonarino》包含八段稱為「Sonata」的曲子,大部分是二聲部的模仿性短曲,為當時教會所用,也在此時Sonata為名的作品於義大利作曲家間盛行。約至1650年前這期間,「Sonata」這個字取代了「Canzona」的意義。在十六世紀,「Canzona」原是代表一種聲樂歌曲,後發展成器樂曲;其特徵為結構清楚,段落間關係成對比性質或變奏性質;當段落延長擴大,形成了日後「樂章」的概念,也和短篇幅的「Sonata」拉開距離。 奏鳴曲的結構定義,由威尼斯音樂家雷格倫濟(G. Legrenzi, 1620 – 1690)等人所制定分類,分為「教堂奏鳴曲」與「室內奏鳴曲」兩大類。奏鳴曲的結構轉為四或五樂章的曲目,直至十七世紀末柯賴里(Arcangdo Corelli, 1653 - 1713)時代,奏鳴曲的曲式才固定下來,呈對比之四個樂章形式(嚴肅的慢板4/4拍-賦格式的快板4/4拍-如歌的慢板3/4拍或3/2拍-賦格式的快板6/8或12/8拍),這種形式也成為了「教會奏鳴曲」的標準形式。而「室內樂奏鳴曲」其結構與組曲相同,包含組曲中的各種舞曲;受牧歌、民歌、舞曲等影響,各樂章均有不同的曲目,大多接近主調音樂,並為室內樂演奏之用。 發展至十八世紀,義大利作曲家常將奏鳴曲的樂章增加或減少,其中達提尼(Giuseppe Tartini, 1692 – 1770)及洛卡德利(Pietro Locatelli, 1695 – 1764)的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快板-慢板-快板),及另一種常見的四樂章(快板-慢板-詼諧曲或小步舞曲-快板)這樣的奏鳴曲形式,後在古典時期被作曲家普遍應用。史卡拉第所撰寫奏鳴曲的年代先於常見的三樂章、四樂章奏鳴曲,他常將單樂章奏鳴曲成對的彈出,它們是具有相關調性與不同節拍的單樂章奏鳴曲,以兩手或三首一組來演奏;綜觀奏鳴曲的發展來看,史卡拉第的奏鳴曲正處於奏鳴曲的過渡期,以具備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引用資料:
知識小補帖史卡拉第作品編號
史卡拉第在世時,即於1738年因受葡萄牙宮廷授與「騎士」殊榮,回敬給國王出版了一套包括30曲的練習曲集。爾後,史卡拉第的作品從三個抄本流傳,直至史卡拉第研究家亞歷山德羅.隆戈(Alessandro Longo, 1864-1945)將史卡拉史卡拉第奏鳴曲全集於1906年由編校分10卷出版,使史卡拉第鍵盤樂曲得以普及,並編撰的作品編號為「L.」。然隆戈的編號順序並非與作曲年代有關,而後一位現代史卡拉第研究學者拉爾夫‧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 1911 - 1984)將全部作品按作曲年代以「K.」或「Kk.」重新撰作品編號,再次出版史卡拉史卡拉第奏鳴曲全集,成為了今天音樂家們所使用的正式普本了。 二段體曲式 BINARY FORM
史卡拉第的生涯始於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作曲。在他的作品當中,包括十二首歌劇,五十首室內清唱劇,和其他聖樂等作品,還有他最著名也是本次音樂會所聚焦史卡拉第的作品—--他稱之為練習曲(Esercizi)的奏鳴曲。史卡拉第的「奏鳴曲」由於結構上雖有兩個對照主題的呈示部,但發展部不明確就進入再現部,因此不符合我們現在觀念中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式」;但其作品流露濃厚奏鳴曲風格與和聲,已是構成日後快板奏鳴曲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史卡拉第的奏鳴曲幾乎都是二段體曲式,組織成A-A-B-B的架構,但偶爾亦有雙主題的出現;風格屬對位式的不多,他著重於幻想,發揮鍵盤上技巧的可能性。 史卡拉第一生共寫了五百五十五首奏鳴曲,寫法上,顯示濃厚的主調音樂要素,一首首的練習曲都試著解決技巧上的問題,或產生音響上的效果。史卡拉第不斷嘗試、開創鋼琴演奏的可能性,超越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界線,因而得「近代鋼琴音樂之父」的美稱。這五百多首的鋼琴奏鳴曲,完成於他生命的最後十八年間,作品中所洋溢的天才光芒,與其早年作品相比,我們所接觸到的是一位在音樂史上大器晚成的天才。造成史卡拉第這麼大轉變的主要因素,是他接觸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宗教、民俗和通俗音樂的各種形式所觸發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