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usicians / 哈察都量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哈察都量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
生平哈察都量(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1978)為一位蘇聯亞美尼亞作曲家以及指揮家。雖與卡巴列夫斯基、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1909—1975)被認為是俄國現代三大作曲家代表,但哈察都量卻由於出生亞美尼亞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使他成為三位當中民族色彩最為強烈的一位[2]。雖不在亞美尼亞出生,甚至不長年居住於亞美尼亞,但由於其血統以及認同感,使哈察都量對亞美尼亞文化保存有著巨大的貢獻,被稱為「亞美尼亞的柴可夫斯基」[3]。
哈察都量出生於當時為俄羅斯帝國的喬治亞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是全家五個孩子的老么。小時候在商學院受初級教育,曾考慮走醫學或工程學之路。他所居住的城市Tiflis(現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是高加索地區最大的都市與行政中心,具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且擁有大量亞美尼亞人口,因此相當有民族音樂的氛圍——充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的慶典、儀式等的音樂,奠定哈察都量藝術個性的基礎。 1921年,18歲的哈察都量搬到到莫斯科,隔年起邊在Gnessin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以及作曲基礎,邊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生物;在此時期他開始撰寫作品,當中使用了亞美尼亞的民間音樂素材。恰巧,也是在隔年1922年,喬治亞蘇維埃化。1929年,哈察都量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編曲,開始走上專業的音樂路。他於1935年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第一號交響曲》,即是受到亞美尼亞影響的作品,也為他贏得關注,甚至是蕭士塔高維奇的欽佩。1936年時創作《降D大調鋼琴協奏曲》,為他所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使他贏得空前的成功與蘇聯內外的名氣。 哈察都量曾在蘇聯作曲家聯盟擔任重要職務。四〇年代早期與中期,他在這個職位上幫助形塑蘇聯的音樂——緊張但技術精湛的音樂風格,也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幾年的時期。而也是在這時期,哈察都量在他的「家鄉」亞美尼亞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訪問,研究音樂民俗並採集音樂,並完成第一部巴雷舞劇《幸福》(Happiness),讓他對於亞美尼亞藝術品味與輪廓的建立更加清晰。二戰高峰時期,他完成了芭蕾舞劇《蓋雅納》(Gayane),贏得他蘇聯國家獎,愛國的作曲家也不忘將比賽的獎金退還並要求將其用於建造紅軍的坦克。此後仍積極為亞美尼亞創造歌曲。 1948年,哈察都量與當時有名的蕭士塔高維奇、普羅高菲夫、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等作曲家被蘇聯當局以不該追隨「形式主義」的名義譴責,諷刺的是,前一年哈察都量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是為十月革命30週年所作。他的音樂風格並未隨此事發生改變,而被送往亞美尼亞「懲罰」,並持續遭譴責。後「將功贖罪」的他返回莫斯科,在他的母校Gnessin音樂學院以及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於此職業生涯中,他強調民俗音樂的功用以及對學生提出應掌握自己的國家民俗音樂資產的概念,也讓成為後世眼中唯一一位具備「民族主義」的蘇聯作曲家[3]。 1950年年起,哈察都量開始製作他最後一部芭蕾舞劇《斯巴達卡斯》(Spartacus),雖然當時並不是別人眼中成功的作品,卻仍算是他最後一部享譽全球的作品。在這之後他將作曲的精力分配到了指揮、教學、行政與旅行上。值得一提的是,同時身為指揮的哈察都量,也曾錄製過商業錄音,包含《第二號交響曲》、《蓋雅納》、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哈察都量於1957年起繼續擔任作曲家聯盟秘書,直到隔年在他75歲前病逝。 哈察都量的影響力具體來看,能在亞美尼亞古典音樂至今的發展上體現;抽象來看,在音樂風格上雖然當時受到政治氛圍的控制與影響,但他仍開創出新的風格以及鼓勵後世大膽探索的精神,為二十世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哈察都量的作品目前尚無學者重整編號,故無固定的作品編號可參考。 引用資料著名曲目芭蕾音樂:
交響曲:
協奏曲:
鋼琴作品: 〈觸技曲〉(Toccata,1932)——原先出於一組曲,但由於這首作品經常被單獨彈奏,而獨立成單獨的樂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