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usicians / 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
生平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為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德爾頌是難得的全能型天才,身兼鋼琴家、指揮、作曲家、教師等多重身份。其短短38年的一生中創作極為豐富、技法高超,在世時就被稱為當時作曲家中的第一人。畢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 1830-1894)曾稱他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1〕;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李斯特(Liszt Ferenc, 1811-1886)等浪漫派大師均給予孟德爾頌作品極高的評價。
孟德爾頌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他的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是德國名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德國漢堡的銀行家,母親則是位受過高等教育的鋼琴家。孟德爾頌在6歲時由母親啟蒙鋼琴,10歲時已開始作曲,展現其音樂天賦,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Liedertafel)學習;12歲時被人引薦認識了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之交,孟德爾頌與歌德的友誼,也加深了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因此古典文學也在孟德爾頌的作品中有著重大的影響。孟德爾頌16歲時完成的弦樂八重奏(String Octet in E flat major, Op.20),部份受到歌德《浮士德》(Faust)詩句的啟發,這部作品也被視為孟德爾頌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作品〔2〕。1826年,年僅17歲的孟德爾頌完成了相當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uvertüre zu "Ein Sommernachtstraum", Op.21),並進入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就讀,但他並非主修音樂。 1829年,孟德爾頌完成大學學業,正式開始研究作曲,不顧當時音樂家權威的反對,指揮演出了巴哈(J.S. Bach, 1685-1750)的《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孟德爾頌讓世人重新認識巴哈音樂的偉大,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演奏。同年,孟德爾頌首次與倫敦交響樂學會合作,在倫敦首次登台指揮其作品《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11)。自此之後,他集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於一身之聲望持久不衰〔2〕。 在1831年年底及1832年年初,孟德爾頌出訪各地遊玩,包括維也納、佛羅倫斯、米蘭、羅馬,結識了蕭邦、李斯特,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著名的作品的初稿,如:《芬加爾岩洞序曲》(Hebrides Overture, Op. 26)、《蘇格蘭交響曲》(Symphony No.3 “Scottish”)、《義大利交響曲》(Symphony No.4 “Italian”)。 1833年,布拉姆斯擔任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的下萊茵音樂節(the Lower Rhenish Music Festival)指揮,他在開幕式使用了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在埃及的以色列人》(Israel in Egypt, HWV54)清唱劇,也促成了當時在德國的「韓德爾復興」(Handel revival)。 1835年,孟德爾頌受聘成為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th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的指揮,在他的帶領下,管弦樂團成為當時全歐洲優秀的樂團。1836年,孟德爾頌的清唱劇《聖保羅》(St. Paul, Op.36)在下萊茵音樂節首演,當時大獲好評,舒曼曾讚譽此作品為「珍貴如珠寶,是和平與愛的創造」此劇也被譽為自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創世紀》(Die Schöpfung)以來最優異的德國的神劇。1837年,孟德爾頌與賽西兒(Cécile Charlotte Sophie, 1817-1853)結婚,婚姻生活幸褔,一共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1842年,孟德爾頌的《蘇格蘭交響曲》正式完成,這首曲子在倫敦演出時,備受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喜愛。同年,他在德國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the Leipzig Conservatory),擔任首屆院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在這段期間孟德爾頌接受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Frederic William IV, 1795-1861)的委託,創作《仲夏夜之夢》(Op. 61)《阿達莉》(Athalie)之戲劇配樂。 1846年,孟德爾頌受伯明罕音樂節(the Birmingham Triennial Music Festival)委託的神劇《以利亞》(Elijah)首演,在當時他的健康狀況已開始走下坡。1847年,孟德爾頌的姊姊過世,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惡化,同年10月孟德爾頌中風,一個月後在萊比錫過世,享年38歲。 孟德爾頌的作品風格富於詩意,曲式完美而嚴謹。在抒情、優雅的同時,乾淨、清楚地運用了管弦樂的色彩。《仲夏夜之夢序曲》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神話仙境提供了先例。孟德爾頌獨創了無言歌的鋼琴曲體裁,對於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啟示價值。他的審美趣味和創作天才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浪漫主義音樂〔2〕。 著名曲目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指揮棒的發明者
孟德爾頌在擔任指揮期間,為了讓樂隊成員看清自己的手勢,拿了一根包裹著皮革的鯨魚骨頭上台指揮。結果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而這根骨頭日後經過改進,就成了今天指揮們手中的細棒。〔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