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ARTS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
Home / Program Notes / 巴赫: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903 | Bach: The Chromatic Fantasi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巴赫:D 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903
Bach : The Chromatic Fantasi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曲目介紹

這是一首巴赫為大鍵琴而作的樂曲。在這首作品中,巴赫將幻想曲曲式加以擴大和發展,幻想曲開頭以觸技曲(Toccata)的形式展開,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及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減七和弦分解和弦上下流串;中段是一連串的和絃在作調性的轉變,並標示著”Arpeggio”;最後一段標示著宣敘調(Recitative),包含了大量的裝飾奏以及富有表情的旋律線條。賦格為三聲部賦格,主題主要使用為上行半音階為素材,而對旋律則較為流動,主要以長短短的節奏型組成上行音階。結尾巴赫以連續的八度音程往低音下沉,緊接著一串上行音階往高音竄升,最終以皮卡第終止式(Picardy Cadence)宏偉的結束整曲。

創作時期

據推測是巴赫於柯登時期 (1717–1723)所創作的。

引用資料

  1. 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片

知識小補帖

作曲家巴赫簡介
圖片
半音 Chromatic
是音樂中的一個術語,在十二平均律中,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稱為半音,例如:#C音為C音的高半音,#C音為D音的低半音,依此類推。而由半音組成的音階稱為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如圖所示:

 




幻想曲 Fantasy
幻想曲是一種樂曲形式,最初來源於即興創作,因此很難被歸類為一般大眾所認知的音樂形式之中。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幻想曲是以鍵盤樂器演奏並經常搭配快速變換的賦格結構曲調。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有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903(為大鍵琴)、g小調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542(為管風琴)、c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537(為管風琴)。古典時期的代表作有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d小調幻想曲,作品397。而在浪漫主義時期由於兩個主要的趨勢影響了幻想曲的發展:一是即興演出不斷減少,僅僅是被用來作為作曲的測試。二是幻想曲的作曲形式越發自由,例如:弗雷德里克·蕭邦(Frédéric Chopin)的f小調幻想曲以及降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即是融合了不同的鍵盤技術與奏鳴曲形式,形成了一首結構龐大且形式複雜的作品。而羅伯特·舒曼的幻想曲作品十七也是一首重要的經典作品。二十世紀的代表作包括費魯喬· 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的《對位幻想曲》和約翰·科里格里亞諾(John Corigliano)的《固定低音幻想曲》。
賦格 Fugue
是一種複音音樂的創作手法,而不是一種曲式。賦格的主要特點是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音高,於不同的時間點相繼進入,並遵循對位法組織在一起。賦格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是來自於拉丁語,原意是「追逐」和「飛翔」。賦格是從16世紀的宗教音樂-經文歌(motet)和器樂曲-里切爾卡(ricercar)演變而來,直到17世紀巴赫的時代才達到顛峰。而賦格的曲式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和再現部(recapitulation)。各個聲部在呈示部中以主調和屬調(稱為答句Answer)將主題一一呈現一遍,接著由間奏段銜接至發展部,最後再由間奏段帶至再現部,此時主題回到主調上
主題 Subject
在賦格的一開始,由第一個聲部進入所出現的短小旋律或樂句稱為賦格主題,賦格主題不同於奏鳴曲式以及其他曲式的主題,賦格主題是短小的一句旋律,僅僅具有簡單的線條,而不像其他的主題那樣具有完整的和聲。
間奏段 Episode
是在主題展開以前插入的連接段落,而間奏段主要是以呈示部的素材加以發展而成的旋律,此外,間奏段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將前者過渡至不同調性的主題上。
密接部 Stretto
是賦格的主題再現時會使用的技巧,指的是每一個聲部進入的時候不等前一個聲部完全結束,即出現同一個主題在多個聲部上,以一定的時間和音高差距堆疊的現象,像是主題被自己從中間切入,由於此效果能帶給人一種驅使性及緊張感,因此,此處往往也是賦格的高潮點。
模進 Sequence
是指:1. 至少有二次重複的動機,在兩個不同的音高位置出現:a) 調性模進-是指同一調性內部的模進,這樣音程可能是在(大小二度,大小三度之間)變換。
b) 純粹模進(或稱為絕對模進、完全模進)-是指動機中所有音程關係保持不變的位移,但此時調性是有可能改變的。
2. 和聲進行的模進,其數字低音的變化具有相同音程,常見的有四度或五度模進。

對位法 Counterpoint
對位法的英文名稱Counterpoint源自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為「音符對音符」。是指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並且彼此和諧融洽的技法。對位法是音樂史上最古老的創作技法之一,也是歐洲在中世紀(公元800-1430)和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最主要的作曲技巧。現存最早有關對位法之記載,是於公元900年左右由一位無名氏所做的論文Musica enchiriadis,作者介紹了給出旋律並如何以對位法編排的方法。這種被稱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方法是,將既有旋律以五度音程加以重複,再各將兩條旋律以八度音程重複而得到四條旋律。而十四世紀時,標準的對位法作品,是一種華麗的多重唱(organum),即將多個音符以對位手法組織成一種進行緩慢的固定旋律。而到了巴洛克時期,對位法在音樂中被廣泛應用,其中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所作的《賦格的藝術》以及《音樂的奉獻》最為著名。時至今日,對位法仍然是調性音樂的基礎,也是作曲的必修課程。此外,我們最常見使用對位法的作品類型有賦格及卡農。而嚴格的對位法有五種創作手法:第一種對位-單個音符間的對位(Note agianst note);第二種對位-兩個音符與一個音符間的對位 (Two notes against one);第三種對位-一組音符(包含三個、四個或六個等音符構成的一組)與一個音符間的對位 (Four notes against one);第四種對位-掛留音對位(Notes offset against each other);華彩對位-將以上四種綜合運用的對位手法(Florid counterpoint)。
琶音 Arpeggio
是指一串和弦組成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連續圓滑奏出,可視為分解和弦的一種。是眾多樂器演奏的一種基本技巧,經常出現在短小的連接句或經過句等旋律聲部,或作為和聲用的伴奏聲部中。
宣敘調 Recitative
又譯朗誦調,原指歌劇(Opera)及清唱劇(Cantata)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速度自由,旋律與節奏是依照言語自然的強弱,形成簡單的朗誦或說話似的曲調,換言之是以歌唱方式說話。與詠歎調(Aria)相比,宣敘調著重敘事,音樂只是附屬性質。此外,宣敘調必須依附於歌劇情節,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而宣敘調差不多是與歌劇同時出現的聲樂形式,常置於詠歎調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最初,宣敘調雖然是為了取代劇中人物對白之用,但仍有簡單的旋律變化,而自18世紀開始出現乾燥宣敘調(secco),以數字低音伴奏,缺乏抒情性,詞句幾乎是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的節奏變化,又稱為"說話式的宣敘調"(parlando);而另一種宣敘調以樂團伴奏,且較有旋律性的宣敘調則被稱為「伴奏宣敘調」(recitative accompagnato)。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在需要對白時,大都以實際對話方式演出,愈來愈少將對白寫成宣敘調。還有一種風格界於詠歎調與宣敘調之間的聲樂曲稱為「詠敘調」(arioso),則比宣敘調要多一些音樂性。
引用資料:
  1. 半音 Chromatic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 幻想曲 Fantasy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 賦格 Fugue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 模進 Imitation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 對位法 Counterpoint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 琶音 Arpeggio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7. 宣敘調 Recitative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opyright © 2018 HanArts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