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版畫 |
曲目介紹《版畫》組曲中,共有三首小品,分別為塔(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Soirée dans Grenade)、雨中庭園(Jardins sous lapluie)
塔(Pagodes) 1889年,德布西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聽到甘美朗(gamelan)音樂,立刻被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音樂所吸引,因而激盪出創作靈感,寫下〈塔〉,當中使用中國五聲音階的羽調式,以不同節奏的變化方式反覆出現,營造出濃厚的東方神秘風格,使人聯想起遠東某一場所或建築的映象,此曲不侷限於單純的描寫,而是藉著難以言傳的氣氛,將聽眾引導到如夢似幻、光線纖細的國度。 格拉納達的黃昏(Soirée dans Grenade) 使用德布西用稍慢的哈巴奈拉(Habanera)舞曲節奏,以及非洲的「摩爾人(Moor)之歌」譜曲,並模仿吉他撥奏的聲響,描繪位於南伊比利半島安達魯西亞古都格拉納達黃昏景象,有迷人的西班牙式中東風情。 然而其實德布西不曾去過西班牙,此曲曾被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稱讚:「連一小節都沒有借用西班牙民謠,卻很巧妙用作品全體與細部描出西班牙」、「短短幾頁就能表現出濃郁的想像風味,這樣的音樂由外國人憑藉空想寫作出來,想來幾乎是一種奇蹟」。 此外,在這首樂曲創作後,同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的拉威爾,認為這首「格拉納達的黃昏」太像他所寫的『哈巴奈拉舞曲』而指責德布西,之後兩人交惡。 雨中庭園(Jardins sous lapluie) 此曲引用兩首法國童謠《再也不到森林去了》(Nousn'irons plus aux bois )與《睡吧,寶寶,睡》( Dodo, l'enfant do),帶來雨天的各種童年印象。曲中混用半音階、全音階、大調、小調。纖細的琶音,描寫打在園中樹葉的雨水。像是一幅非常纖細且優美的版畫,似乎能讓人從中感受到兒童的遊戲中,那憂鬱的色調下,消失而去的幸福回憶。 創作故事《版畫》鋼琴曲集完成於1903年7月,當時德布西受到俄國五人組(尤其是穆索斯基)以及東方(爪哇)音樂的影響,雖然這些民族音樂與德布西自身的文化不同,但是卻逐漸被他做為元素運用在作品中,成就了他獨特的、新穎感覺的世界。在這些作品中,德布西以鋼琴音響描繪出充滿光與影的世界、對極為微妙的陰影的極限,試圖探求的銳利的感覺,使得樂曲的每一個段落,都展現出嶄新的和絃與手法。
德布西將《版畫》獻給法國畫家布蘭舒(Jacques-Émile Blanche, 1861-1942),他譜曲完成以後,在寄給好友安德烈‧梅薩傑(André Messager, 1853-1929)的書信中提及:「最近創作三首鋼琴曲,分別為〈塔〉、〈格拉納達的黃昏〉和〈雨中庭園〉。雖然無法親自前往當地旅行,但利用想像也算是一種彌補。 」由此可知,《版畫》這部作品是德布西運用想像力,透過音樂描繪出當地的美景。 創作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是維也納古典樂派(Viennese Classicism)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其中對於民間音樂的大量使用,這也直接反映了當時浪漫民族主義的潮流。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而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白遼士,義大利的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蕭邦和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和布拉姆斯時代式微。而在晚期出現了更多不同的樂派,而拉威爾與德布西正是此時的印象樂派代表人物。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流派,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同特徵。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印象主義音樂作品幾乎都是標題音樂(不以描述實物為主,但有些的確是應情應景而寫)。這意味著這些作品會以風景、詩歌或者是圖像為題,一如印象主義繪畫,傾向於描繪物體的光和色,而非其清晰的輪廓,這樣的作品給人以夢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覺。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全音階的使用。另外,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寫有長旋律,偏愛短小精緻的樂句,以營造氣氛。 雖然德布西力圖讓自己遠離印象主義這個詞,但是他音樂的核心無疑體現了印象主義的理念。他深受同時代印象主義文學和藝術的影響,並吸收了外國和東方的一些音樂元素,創作出了自己獨特的作品,德布西的音樂色彩朦朧,如夢如幻,而「德布西主義」(Debussyism)也成為了印象主義音樂的同義詞。而拉威爾則有著不同的風格。他的音樂以描述身外之物為主,但不像標題音樂般刻意描寫事物,而是遠離象徵主義中的主觀元素,以一種遠距離、極度客觀的立足點來創造音樂的印象。他雖與德布西並稱為印象樂派的大師,但是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確犀利,他避開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以大量的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 雖然印象主義流行的時間不長,它很快就被更加激進與富於變化的現代音樂所代替,但卻在音樂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值得一提的是,調性的重要性在印象主義音樂被淡化,但作品仍是有調性的。而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曲式體裁德布西有強烈的反古典主義思維,在他的曲子中幾乎不使用古典手法常用的樂句或段落的重複及主題的發展和變奏,當時「大調、小調」的基礎也開始被動搖,而德布西刻意打破了這種制式的格律,把調號及調性當作一種暗示的手段,不以和聲的功能去確立調性,以「美」的感覺去做和聲的安排,自由應用以往少用或忌諱的手法—平行的和絃進行、全音音階、五聲音階、教會調式,此特色也成為德布西的標記。
因此版畫中的三首曲子,也無以往固定的曲式體裁之辨別。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