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ARTS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
Home / musicians / 拉威爾 Joseph-Maurice Ravel

圖片
拉威爾 Joseph-Maurice Ravel
出生:1875年3 月7 日,法國錫布爾
逝世: 1937年12 月28 日,法國巴黎

生平

拉威爾(Joseph Maurice Ravel, 1875-1937)為法國知名的作曲、鋼琴、指揮家,據SACEM(法國作詞作曲者和音樂發行人協會)統計至今仍為法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拉威爾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拉威爾與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同為最有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1〕。
 
1875年,拉威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小鎮巴斯克(Basque),其父親Pierre Joseph Ravel(1832-1908)為鐵路技師,母親Marie née Delouart(1840-1917)則出身巴斯克地方上的大家族,繼承濃厚的西班牙血統。這或許是拉威爾的音樂講求精準度、同時還帶有西班牙風格的緣故〔2〕,他的家庭並不富有,但是很溫暖,因此給了他幸福的童年。
 
1882年,拉威爾開始學習鋼琴,五年後他開始學習和聲、對位及作曲,他最早的創作可以追朔到此時,包含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及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作品的變奏、鋼琴奏鳴曲等,但沒有完整的創作,只是零碎的形式。1888年,拉威爾遇到了年輕的鋼琴家維涅斯(Ricardo Viñes, 1875-1943),他們不僅成為了終生的朋友,而且也是拉威爾作品中最重要的翻譯之一,也連結了拉威爾和西班牙音樂之間的重要關係。1889年,在巴黎所辦的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上,拉威爾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新俄羅斯音樂所震撼,這種音樂對於拉威爾和德布西都產生了長久的影響,在這期間他也接觸到了爪哇(Javanese)的民族樂器甘美朗(gamelan)。
 
同年,拉威爾進入法國首屈一指的巴黎音樂學院(the Paris Conservatoire)就讀,此歷程對於他發展成為作曲家有很大的幫助,他的老師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但他的音樂並不被保守派所接受。大約在1900年代,拉威爾和一些年輕的藝術家一起組成了一個非正式團體「阿帕契」(Les Apaches),意為「流氓」,代表著他們是藝術流浪者的身份,此團體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成員們透過知識份子的談論以及演出他們彼此的作品互相激勵,其成員包含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法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就讀巴黎音樂學院期間,拉威爾多次參加法國有名的作曲家比賽—羅馬大獎賽(the Prix de Rome),卻未能得獎,1905年拉威爾達到比賽年齡最高限制的30歲,但卻被評審提出各種限制,使其無法參加正式選拔,此事件在藝文界引起軒然大波,最後甚至演變成巴黎音樂院院長與數名教授辭職的風波,當時稱此事為「拉威爾事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期望能投入戰爭行列為國家服務,但是他因身體瘦弱而無法當兵,於是以駕駛醫護車的司機出征到前線戰場。戰爭結束之際,拉威爾寫下鋼琴組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為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鍵盤音樂大師,他對拉威爾來說代表了一種音樂理想,因而此曲等於是雙重的致意-在國家遭受莫大危難時,向法國音樂傳統致意,也向為國犧牲的人致意。而庫普蘭代表的正是這些人以生命護衛的法國文化理想中的音樂顛峰〔2〕。
 
1930年代,拉威爾寫了他人生中唯二的鋼琴協奏曲,第一首是奧地利鋼琴家保羅維特根斯坦所委託的左手D大調鋼琴協奏曲(The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 M.82),他在戰爭期間失去了右手,該曲於1932年演出即受到好評。另一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83)融入了美國爵士樂元素,拉威爾表示此曲依循莫札特和聖桑(Saint-Saëns, 1835-1921)的精神所寫。
 
1932年,拉威爾搭計程車發生車禍,胸部及頭部受到撞擊。過了幾年,他的健康逐漸惡化,身心活動受到影響,已經無法作曲,最後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裡,曾出席幾場音樂會。拉威爾曾表示:「我什麼都沒有說;我什麼也沒有留下。我尚未說出我想說的東西。我還有這麼多要說。」。1937年,拉威爾在接受一次失敗的腦部手術後逝世。
 
拉威爾一生深愛並尊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音樂。西元1908年,當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至巴黎向拉威爾請益時,拉威爾提出他的座右銘:「完全崇尚簡單,學習莫札特的一切」以及「深奧,但不繁複」的準則,這些特點正好完全反映在他量少而質精的所有作品中〔2〕。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只是一場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我從未中止對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1〕。
 
拉威爾的作品以音音推敲,沒有半點筆誤、精準適中而馳名。他的音樂以描述身外之物為主,但不是像標題音樂那樣,刻意描寫事物;而是遠離象徵主義中深染的主觀元素,以一種遠距離、極度客觀的立足點來創造音樂的印象。他雖與德布西同時並列為印象樂派的大師,但是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確犀利,他避開象徵主義中曖昧的光線與陰影,以大量的裝飾效果點綴音樂結構,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但樂思自由奔放,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若說德布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像,給人漂浮在空中的感覺,拉威爾的音樂則像精巧的天文計時器,精確地指示時間。例如:拉威爾在鋼琴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嶄新傑作「水之嬉戲」,其中聲部的處理高超精巧,堪稱一代巨匠的手藝典範。史特拉汶斯基就曾經稱拉威爾為「最精確的瑞士鐘錶匠」〔2〕。​

著名曲目

拉威爾的作品由法國音樂學家Marcel Marnat(1933-)根據拉威爾的作曲日期而編列,因此拉威爾的作品編號以M為開頭。

​著名曲目如下:
  • 芭蕾舞曲《波麗露》(Boléro in C Major, M.81):
    1928年一位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員委託拉威爾為她寫一篇舞蹈音樂。拉威爾心中醞釀著一個配器構思,要把這個作品寫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是一個巨大的「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在以壓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聲以前,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3〕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原來的波麗露已很少共同之處。


  • 鋼琴組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
    拉威爾在參加一次世界大戰後,寫下了《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為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鍵盤音樂大師,他對拉威爾來說代表了一種音樂理想,因而此曲等於是雙重的致意-在國家遭受莫大危難時,向法國音樂傳統致意,也向為國犧牲的人致意〔2〕。


  • 鋼琴組曲《鏡》(Miroirs, M.43):  
    包含夜蛾(Noctuelles)、悲鳥(Oiseaux tristes)、海上孤舟(Une barque sur l'ocean)、丑角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鐘谷(La vallée des cloches)。其中丑角的晨歌後來拉威爾也有將其改編成管弦樂版本。


  • 鋼琴曲《水之嬉戲》(Jeux D'eau, M.30)​

  • 鋼琴四手聯彈《鵝媽媽組曲》:
    此曲是1909年拉威爾為他的好朋友哥臺勃斯基的兩個孩子創作的,並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們。內容取材于法國作家貝洛(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奧努瓦夫人(Marie-Catherine d'Aulnoy, 1650-1705)和博蒙夫人(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 1711-1780)的童話。拉威爾曾自述:「我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因此手法就必須單純,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棄不用」。《鵝媽媽組曲》由5首曲子組成,分別為:睡美人的帕凡舞曲(Pavane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拇指仙童(Petit Poucet)、醜女孩及瓷娃娃女皇(Laideron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美女與野獸的對話(Les Entretiens de la Belle et de la Běte)、神仙花園(Le Jardin féerique)。1911拉威爾把《鵝媽媽組曲》改編為管弦樂組曲,後來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並用間奏曲把它們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


  • 管弦樂改編《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拉威爾曾把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1839-1881)鋼琴獨奏曲的改編為管弦樂版本,此改編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

引用資料

  1. 莫里斯・拉威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 部落格- 松永由佳〈拉威爾生平〉​
  3. Newbook- 音樂家生平〈拉威爾生平簡介〉

Copyright © 2018 HanArts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