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Program Notes / 普羅高菲夫:進行曲/月光照在草地上,選自《兒童音樂》,作品65 | PROKOFIEFF: Marche/ Sur les prés la lune se proméne, from Musiques d’enfants, Op.65
普羅高菲夫:進行曲/月光照在草地上,選自《兒童音樂》,作品65 |
曲目介紹《兒童音樂》(Music for children):
是為兒童所創作的曲目,作品主要為教學創作。為了吸引兒童的興趣,樂曲十分精簡,12首樂曲的標題設計也使兒童容易理解與想像(詳細說明見創作故事與時期)。雖具教學的功能性,作品仍可看出精緻、豐富的音樂內涵,並作為正式演出曲目。 〈進行曲〉:進行曲速度(Tempo di marcia)——C大調,4/4拍子 進行曲是一種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的音樂形式,最初是為軍隊的戰鬥生活所創,用以鼓舞軍隊的士氣,後來則被人們用來表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通常由軍樂隊所演奏。全曲開始於前奏左手四分音符斷奏重複主音與屬音,為典型的進行曲伴奏形式,精神彈跳為歌曲風格定調。中途轉調至F大調,偶有左手交叉至右手上方製造精神抖擻的聲響。尾段,開頭主題的高八度再現,全曲結束在頻繁力度變換的戲劇性高潮中。 〈月光照在草地上〉:小行版(Andantino)——D大調,2/4拍子 本曲又譯「月夜散步」。全曲氛圍上帶給人慵懶卻持續前行的感覺,且僅一個主題作為素材。樂曲的推進,則不斷使用變奏的手法,主題一次次重複出現的同時,改變調性、聲部、音域等.營造在月光隨時間流動的變化,最終結束在分解和弦變奏主題,寧靜而綿長的結束整組作品。 引用資料:
創作故事《兒童音樂》創作於1935年,為普羅高菲夫返回蘇聯定居前一年的作品,極可能是為正在成長兒子們所寫,也與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演出計畫的延宕有關——他開始創作一系列規模較小、較易親近的作品,包含《兒童音樂》、交響作品《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聲樂作品《三首兒童音樂》(op. 68)等。作品由普羅高菲夫本人1936年於莫斯科親自首演。
《兒童音樂》由12首小曲組成,小曲的標題設計也使兒童容易理解與想像,主題包含了「自然」(2首,具體存在、可感受的景或物)、「時間」(3首,描繪一日的不同時段的情境)、「舞曲」(3首,不同風格、律動的音樂類型)、「活動」(3首,將兒童進行的活動寫成音樂)以及「心境經驗」(1首即〈後悔〉(Repentirs))。篇幅上,演出長度皆在三分鐘內,符合兒童能持續專注的時間長度。 早期與兒童有關的音樂,一種是揣摩兒童的心靈或感受創作的作品,如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的《兒時情景》、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兒童天地》,作品並非是為啟發兒童的;另一種是為訓練兒童技術層面「教本式」的作品,這些作品在藝術性方面難免難登大雅之堂。之後,人們才開始有必須專門為兒童音樂教育創作的意識。在俄羅斯,有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Borisovich Kabalevsky,1904—1987)一系列的作品,以及普羅高菲夫的這首《兒童音樂》。這樣類型的音樂,到近代,有許多現代作曲家,接續這樣的使命,完成了許多作品,偶爾甚至會植現代音樂的語法,讓兒童盡快熟悉現代音樂的感覺,並提升他們的演奏能力。 引用資料:
曲式體裁分析《兒童音樂》12首小曲,可以從架構、調性難度與安排的角度探討。大架構上,12首小曲都是以單純的二段體曲式(請見《聽聽 彈談》系列五 史卡拉第 奏鳴曲的知識小補帖)或三段體曲式(請見《聽聽 彈談》系列六 貝多芬:《月光》,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的知識小補帖),分段鮮明,容易掌握全曲架構;小架構上,樂句工整、對稱,長度多為常見的4或8小節長度。調性上,難度控制在三個記號的範圍內,樂曲—樂曲間的調性關聯,有關係大小調、五度關係、三度關係與半音關係,在情緒與意境轉換上做了精細的設計。本次音樂會中的曲目〈進行曲〉採用了二段體,〈月光照在草地上〉則是採用單段體,單一主題不斷變奏的手法。
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