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莆(Wen-Pin Hope Lee) |
生平 [1][2][3] 李和莆(Wen-Pin Hope Lee),臺灣著名作曲家,出生於臺中市,於2006年榮獲新聞局舉辦第十七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曲人獎』殊榮,2007年再度以「水鬼城隍爺-艋舺過水霞海城隍-數位音樂劇場-五幕舞劇(2006)」入圍第十八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2013與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合作的「幸福進行曲」拿下第48屆廣播金鐘獎。
自幼學習鋼琴,由賴秋鏡老師啟蒙;十七歲時由林進祐教授啟蒙理論與作曲課程。隨後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先後隨曾興魁、陳茂萱及陳樹熙教授學習。1993年負笈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繼續攻讀作曲及音樂理論,隨美國即興音樂創作前鋒,佛斯 (Lukas Foss, 1922-2009)、希臘現代音樂之父,安東尼奧(Theodore Antoniou, 1935 -2019)以及波士頓大學音樂系作曲組主任,瑪利曼(Majorie Merryman, b. 1951)等大師學習,於1999年1月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DMA),2013獲選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維基百科網站(BU WIKI)唯一臺灣知名校友(Notable Alumni)。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終身免評鑑專任教授。兼任於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專長領域:作曲、數位創作藝術、電腦音樂與音樂理論,亦積極參與結合影像互動的數位跨領域藝術創作。創作涵蓋各類型古典獨唱(奏)、室內樂、管絃樂、舞劇及音樂劇場。近年更在音樂劇、流行音樂與商業配樂有大量作品出產,成為國內跨界音樂創作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2013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奉核成立【亞洲流行音樂研究暨產學發展辦公室】,擔任執行長;2014奉核成立【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擔任創班主任.;【亞洲流行音樂研究暨產學發展辦公室】於2018年正式升格為【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擔任中心主任。【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是全世界第一間由國立大學成立的流行音樂院級學術研究機構中心,為華語流行音樂領域培訓人才奠立基礎。 主要目標與工作內容項目如下: 2012年成立的文化部,確立了未來臺灣文化的驅動方向,也對臺灣發展文創產業有了更明確的方針,政府「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的施政方針,在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下,配合中華民國文化政策,協助國家落實文化國力的培養與提升,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之學術地位與社會資源,成立臺灣第一個由國立大學所成立的「亞洲流行音樂研究暨產學發展辦公室」、「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以及於2017創辦「流行音樂產學應用碩士在職專班」,2018成立【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正式於學術殿堂導入臺灣獨樹一格的流行音樂文化,透過學界與業界的融合,注入全方位之思維,打造亞洲一流之音樂人才培育學術機構與創新研究中心。 【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宗旨,是以文創立國為指導方針,尋找臺灣最具競爭力的文化事業,以將流行音樂文化當作紮根,服務庶民的文創火車頭產業;成立之核心價值是以扶植並傳承臺灣流行音樂為重點,呈輻射狀向亞洲市場放射,以流行音樂創作與演出之「軟實力」領航;透過培養一流古典音樂的臺師大音樂系與流行音樂市場進行教育結合,落實學術研究、人才培訓、產學合作、演出推廣、市場行銷、文化創意、國際合作等,活化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市場,建立人才庫與學術化機制,遂以進行華語音樂全球化佈局,成為臺灣流行音樂扎根,厚植音樂文化經濟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全國校友總會秘書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企業校友聯誼會總幹事、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會員、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協會理事。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亞洲流行音樂研究暨產學發展辦公室執行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兼任教授講座、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評審委員、英國「音樂分析協會」會員(Society for Music Analysis)、美國「音樂理論協會」會員(Society for Music Theory)。 相關連結著名曲目鋼琴獨奏
四手聯彈
作品取得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