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普蘭:貓與老鼠 |
曲目介紹〔1〕《貓與老鼠》曲調詼諧幽默,運用特有的「跳躍式」旋律以及緊張不安的節奏,充分發揮音樂上的戲劇張力,樂曲以自始自終貫穿雙手快速交替、上下行移位、帶裝飾音音型誇張的強弱對比和自上而下的滑奏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貓和老鼠的音樂形象。這是一首既展示技巧而又詼諧有趣的鋼琴作品,演奏時應遵照作曲家提示的要求。
以一個慵懶的前奏作為開頭,第一段形容老鼠跑出來,使用非常多快速音群形容老鼠躲躲藏藏四處張望,然後迅速跑過空曠處,四處張望躲起來的俏皮模樣。四小節後馬上變為抒情慢版,形容貓咪慵懶出來四處散步。 接著中段便開始進入貓咪發現老鼠,開始追逐的情景,此段需要使用雙手快速交替的技巧(如下圖所示),樂句時而上、時而下,彷彿貓追逐老鼠跑上跑下一般。 接著是有低音加上裝飾音高音的組合,速度緩慢,好像是描寫貓和老鼠在相距很遠的地方各自飄然起舞,誇耀自己之長,幻想美事。(如下圖所示)
最後又接回一開始追逐般的場景,貓與老鼠開始瘋狂的追趕與逃跑,在一個短促的和弦後停止,彷彿老鼠失足摔下,奄奄一息。雙手緩慢的以不和諧和弦同時下行,最後以非常輕的附點節奏,描寫貓將老鼠吃掉,輕巧地向遠方走曲,結束整首曲子。
樂曲中需要展現精巧的觸鍵控制,才能營造老鼠逃跑的輕快、貓的肥胖慵懶,代表老鼠的跳音部分,要下手輕快、清晰不拖泥帶水,而貓咪部分要重而輕快,否則會有被延滯的感覺。 創作故事《貓與老鼠》為柯普蘭在20歲時所創作的鋼琴曲,是他第一首被出版的作品,題材取自法國詩人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的寓言故事〈小鼠與老貓〉(Le vieux chat et la jeune souris),其所想表示的是「青年人總認為每個願望都會獲得成功,而歲月是無情的」。此作品也被美國電影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出品的經典卡通「湯姆貓與傑利鼠」(Tom and Jerry)所使用作為主題配樂。
創作時期20世紀的音樂從浪漫時期進入現代音樂,此時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受到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在20世紀初,主要有第二維也納樂派(Second Viennese School)的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發展十二音列音樂理論,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和巴爾托克(B. Bartok, 1881-1945)用非傳統的不和諧和弦造成強烈粗野的節奏和聲;艾維茲(C. Ives, 1874-1954)運用諧和與非諧和的和弦重疊和隨意變更節拍及喜歡作演奏空間實驗的探索;薩悌(E. Satie, 1866-1925)不按傳統章法,提倡以單調的曲調和聲,不斷重複造成一種屬於個人式的幽默諷刺;另外還有把噪音、汽車機械發動聲及雜音作為音樂素材混合事件演出與社會批判的未來派(Futurism),以上都是二十世紀早期的音樂現象〔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些作曲家們開始反省及探索傳統音樂形式之美,重新對巴洛克和古典音樂的形式感到興趣,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包含普羅高菲夫(S. Prokofiev, 1891-1953)、辛德密特(P. Hindemith, 1895-1963)、柯普蘭(A. Copland, 1900-1990)都有新古典風格傾向〔4〕。 二次大戰後,西方藝術音樂又可大致分為兩大趨勢:一為重視理性和邏輯思維的系列音樂(Serial Music),另一是強調感官直觀的機運音樂(Aleatory Music)。此時作曲家更自由地去發展和探索新作曲領域及可能性,開始會探討音樂劇場、即興作曲以及演奏者與聽眾的關係。 到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更出現了當代音樂包括了如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2016)的序列音樂(serialism)、極簡音樂(Minimalism)、微分音音樂(Microtonal music),皮耶爾・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 1910-1995)的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以及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的機遇音樂(aleatory music)。 而也因為科技發展越來越進步,使得以電子途徑製作聲音成為可能,有些音樂家使用插電的樂器來演奏古典樂曲,有些音樂家使用合成器、電腦來發展不一樣的音樂,被稱作電子音樂,如錄音帶音樂(Tape music)、合成器音樂(Synthesizer music)、計算機音樂(Computer music)、噪音音樂(Noise music)等。 曲式體裁柯普蘭在《貓與老鼠》的譜上標示了「Scherzo Humoresque」即為「詼諧幽默曲」,詼諧曲(Scherzo)與幽默曲(Humoresque)在曲式分類上屬於不同的曲式。詼諧曲自18世紀開始流行,是一種快速,節奏強烈的器樂曲,一般為三拍子,有令人驚奇、幽默的特點,是從小步舞曲中發展出來的,經常作爲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有些作曲家把這種體裁應用到了交響樂中,作爲第三樂章的主題出現;而幽默曲是在19世紀開始出現的一種富於幽默風趣或表現恬淡樸素、明朗愉快的器樂曲,與詼諧曲相似,但節奏不限於三拍子,多採用2/4或4/4拍子,屬於浪漫時期「特性小品」的一種。
《貓與老鼠》曲中速度、調性多變,也許為了避免彈奏者難以理解,因此柯普蘭在譜上寫了「Scherzo Humoresque」與「貓與老鼠」的標題來引導演出時有個故事情節及發揮想像的空間,以免造成對音樂的錯誤理解。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