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F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XVI 23 |
曲目介紹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F大調,2/4拍子
以優雅的橫向旋律線條與不時點綴的縱向和弦或和弦音共同譜出的樂章。中段直接開始於屬調,並逐漸發展並以終止式回到主調並進入再現。樂章始於輕巧愉快的氛圍當中,主要利用調性的演變與走向,營造祥和裡仍可感受到的光與亮的變化。 第二樂章:緩板(Adagio)——F小調,6/8拍子 帶有悵然卻依舊流動的平行小調樂章。平淡訴說的口吻,營造出了樂章整體的氛圍。有別於前一樂章較精神、時而點綴的和弦或和弦音,樂章中常見以和弦分解為三連音,有時作為伴奏領導歌曲前行,有時則做為旋律引導樂章方向。樂章分為兩段落,前半部以主調開始,但不斷進展並最終停止於關係大調溫暖的色彩當中;後半部開始於減七和弦的不安,和弦發展一度再見到關係大調的和熙中,一轉又回到樂章冷色為主的基調。本樂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偶爾出現的裝飾音(trillo顫音、mordent漣音等),營造和聲氛圍的光暈感。 第三樂章:急板(Presto)——F大調,2/4拍子 喜悅的跳躍開始了奏鳴曲最後的樂章。首先融合第一樂章點綴的伴奏風格,以及第二樂章中分解和弦做為旋律的特色,讓樂曲流動於輕快流暢的氛圍。後半段大段亦如第二樂章後半段始於減七和弦不安地展開,維持小調緊張的氛圍,最終以主調的終止式主導歌曲重返大調,再現主題並在大調的和弦氛圍之中結束全奏鳴曲。 創作故事本作品寫於1773年,屬於海頓奏鳴曲創作分期上的中期,並且是獻給雇用他的埃斯特哈希家族尼古拉王子一世,於隔年1774年在維也納出版,是首部印刷的海頓真跡(authentic works)。[1]
曲式體裁關於奏鳴曲以及奏鳴曲式,請參考聽聽彈談系列五史卡拉第《D小調奏鳴曲,作品1》的知識小補帖。
海頓的奏鳴曲與先前奏鳴曲為單一主題不一樣的地方是:海頓開創的「奏鳴迴旋曲式」開始有兩個主題,並且於呈示、發展後再現,如同迴旋曲。此外,呈示部他自然而然達到屬調,並且不特別利用屬調第二主題來製造對比,反而第二主題較常是重複或變奏已展開的主題;發展部通常會利用不同調式變換重組、轉換、分解;再現部海頓經常把主題順序打亂,主要基於主調,但通常有「二次展開」,於此變調到屬調。[2]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採取奏鳴曲式,而第二樂章採取了二段體(A—A—B—B)的曲式,第三樂章雖大致分兩大段二段體的形式,但仍可分辨出樂曲符合奏鳴曲式的呈示、發展與再現。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