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ARTS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
Home / Program Notes /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曲目介紹

《展覽會之畫》整曲共有十小首,並在每段之間,使用「漫步」的主題貫穿整首樂曲:

漫步 Promenade:
Promenade一詞是「散步」「逍遙」之意。這單純而有力的旋律,是使用俄羅斯調式的旋律,並表示「穆梭斯基在哈爾特曼遺作展覽會中走動的樣子」,據說此旋律取自俄羅斯民謠合唱曲,
穆梭斯基使用「漫步」的主題貫穿整首樂曲,用以描述穆索斯基漫步觀賞畫展的情景,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性
圖片
圖片
侏儒 Gnomus:
降e
小調,3/4拍,Vivo and Meno mosso, pesante(快板,速度轉慢,沈重)
目前找不到相當於此曲的畫,遺作展覽會的目錄上有一幅「地精,小孩玩具之素描。…耶誕樹之吊飾。」因此很可能當時有這幅畫,現在也許遺失了,或是原畫根本沒有題名。樂曲一開始時用突發性急促音響呈現出侏儒主題,每一句末加一延長主音,使得樂曲得到平衡。接著曲調帶有悲涼、悽慘的感傷,末段緩慢而沈重的曲調,彷彿可憐而孤獨的侏儒一顛一簸般的徘徊,表現了同情心和悲壯的情懷。
 
古堡 Il vecchio castello:
升g
小調,6/8拍,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 con dolore(行版,非常如歌的,悲痛的)
從「漫歩」直接進入此曲。場景轉到中世紀的幻想場面,描寫在中世紀古堡前,一位田園詩人在敘述古堡的遙遠往事,歌聲中蘊藏著無盡的懷念和感傷。在遺作展覽會的目錄上,並沒有相當於這曲曲名的畫,由於穆梭斯基只有這一首用義大利語寫曲名,因此猜測應該是哈爾特曼遊學義大利時的畫作,並找出幾幅可能的作品。
樂曲開始於在低音域發聲的空心5度,帶有哀愁的甜美旋律,自始至終由左手演奏的孤寂的音型,表現魯特琴的音色。
 
杜樂利花園 Tuileries - Dispute d'enfants après jeux:
B
大調,4/4拍,Allegretto non troppo, capriccioso(稍快版但不太快,有趣的)
此曲描寫現址於巴黎羅浮宮前的杜樂利宮廷花園,現在也是母親們帶小孩去玩耍、休憩的地方,其副題為「孩子們在遊戲後的爭吵」。穆梭斯基未曾到過巴黎,其對巴黎的印象也許是由哈特曼口述所建立的。
樂曲短小優美,一開始主題活潑明快,彷彿兩個可愛的小孩在喋喋不休的爭吵什麼,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幅畫也沒有確定是展覽會中的哪一幅。
 
牛車 Bydło:
升g
小調,2/4拍,Sempre moderato, pesante(不斷的中板,沈重的)
此曲的圖畫也不在目錄上,而波蘭語「Bydło」有「牛群」、「家畜」、「如家畜的人」等意,始終沉重灰暗的音樂,當不只描寫拖動巨大車輛的「牛群」,而可能也描寫被苛政暴虐的波蘭人。
此曲在穆梭斯基的手稿中以較強音(ff)開始,也許穆梭斯基很同情被虐的波蘭人,因而以這種音樂表現人們暗淡而激憤的感情。在當時的俄國,是不能發表有這種内容的音樂。樂曲低音區不斷反覆著和絃音形,沈重而遲緩,使人聯想到拖著滿載牛車的老牛,步履艱難得緩慢驅動著車輪,由近而遠。
 
未孵化的小雞之舞 Ballet of Unhatched Chicks:
F
大調,2/4拍,Scherzino(小詼諧曲)
原畫是一幅芭蕾「特利爾比」(Trilby)的舞裝設計圖,音樂從「慢步」直接進入。全曲使用弱音踏板,並只在高音域彈奏,用幻想的手法,描寫在蛋殼裡未孵化的雛雞們的鳴叫聲,並以蹣跚的步態搖搖晃晃的舞蹈的情形,開頭的主題多用顫音與裝飾音,仔細表現剛孵化而還帶殼的金絲雀的叫聲與細碎的動作,樂曲輕巧、活潑。
 
窮與富猶太人 "Samuel" Goldenberg und "Schmuÿle":
降b
小調,4/4拍,Andante. Grave energico and Andantino(行版,沈重莊嚴的,用力的,小行板)
此曲的原畫是兩幅獨立的圖畫,畫的是哈爾特曼在波蘭素描的猶太人,原題為「撒姆爾‧哥登堡與舒姆雷」,在聖彼得堡,這兩個名字是富裕猶太人與貧窮猶太人的典型名字。有趣的是全組曲中,只有此曲用德語寫曲名。在曲中把撒姆爾與舒姆雷描寫為極端不同的人格。其實這只是同一名字的不同唸法,前者為歐洲名字,後者為猶太名字。此曲從前一首直接繼續演奏,曲中描寫富裕而傲慢的撒姆爾(Samuel)與貧窮而卑鄙的舒姆雷(Schmuyle)對話的情形,低聲部代表富人胖子粗暴自信的音調,高聲部是窮人瘦子細弱的音調,顯得戰戰兢兢、惶恐不安。最後的結局彷彿可憐的窮人被蠻橫無理的富人趕跑。(下圖右為富猶太人,左為窮猶太人)

圖片
圖片
圖片
市集 Limoges. Le marché:
降E
大調,4/4拍,Allegretto vivo, sempre scherzando(快板,急板,稍微詼諧地)
此曲也從前面的「漫歩」直接進入而不間斷,沒有對應的特定圖畫,不過哈爾特曼留有14幅在法國中部的都市里蒙畫的素描,也許這些畫給穆梭斯基靈感。樂曲在快板上展現充滿生氣的曲調,猶如一群商販和婦女們在市場上喧鬧閒談的情景,樂譜上記載了:「女人們在爭吵,激動得好像要抓狂。」,以細碎不斷的16分音符描寫女人們喋喋不休,使用強音為基礎的旋律、及頻頻出現的特強音,傳出市場的活力與喧嘩,最後樂曲似乎未終止即突轉入第八曲。
 
古墓
地下墓穴─羅馬時代之墓地Catacombae - Sepulchrum Romanum:
a小調,3/4拍,Largo(最緩板)
用死亡語言向死者搭訕 Cum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b
小調,6/4拍,Andante non troppo con lamento(行板但不太甚,輓歌)
據說原圖為哈爾特曼根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所描述的巴黎地下墓穴繪製的,全曲幾乎只用和弦譜出,低沈、陰冷的低音和不安定的和絃,使人如同深夜置身於空曠的墓穴中,短短30小節的小曲,強弱音的變化極大。
第二部分轉為行板,從「地下墓穴」一曲直接進入,在手稿上,用很小的拉丁語註明「用死亡語言向死者搭訕」。此曲只有21小節,如「地下墓穴」一曲,利用較弱奏的顫音,給人很有印象的餘韻,在高音區震音所表現的飄忽、神秘的氣氛中出現了「漫步」的主題。
 
蓋在雞腳上的小屋--女巫巴巴・雅嘎The Hut on Hen's Legs (Baba Yaga):
a
小調,2/4拍,Allegro con brio, feroce and Andante mosso(快板,有精神的、激烈的,活潑的行板)
原圖為哈特曼設計的一幅鐘表造形圖案「雞腳上的小屋」,副題「妖婆」,穆索斯基根據此圖,發揮想像,把小屋與俄羅斯民間故事中常出現的女巫婆相連。曲中可以聽到女巫的獰笑聲、叫喊聲及風的呼嘯聲和樹林的喧譁等等童話式的戲劇性音效,後半的速度加快,顯示巫婆快速奔馳的情形,曲末不間斷地進入第十首。

基輔大門 The Bogatyr Gates:
降E
大調,4/4拍,Allegro alla breve. Maestoso, con grandezza
​
(快板,二分音符為一拍,莊嚴的、壯觀的)
1869年,俄羅斯基輔市徵募設計圖重建1240年被破壞的城門,哈特曼繪製此設計圖應徵,並獲得好評,其設計圖畫得甚為細緻,有斯拉夫風格的圓頂,城門附有鐘樓與教堂(雖然後來城門的設計並未採用)。
此曲在組曲中規模最大,内容也最雄壯,一開始音樂莊嚴,當中可聽到「漫步」的片段,音樂逐漸高昂,到31小節,忽然流出安靜而有聖詠風格的音樂,鐘聲與聖詠互相呼應描出絢爛的場景。開頭的主題與聖詠風格的主題反復展開壯大的變奏,互相重疊著進行,最後用開頭的主題以雄壯的聲響形成尾奏而結束全曲。
圖片

創作故事​

1874年穆索斯基的畫家朋友維克托・哈特曼(Viktor Hartmann, 1834-1873)逝世,哈特曼的好友提議為他舉辦一座展覽會,而穆索斯基認為,將其對畫作的印象用音樂描繪出來,是弔念哈特曼最有意義的方式,因而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又稱《圖畫展覽會》。
 
整曲共有十段,並在每段之間,使用「漫步」的主題貫穿整首樂曲,用以描述穆索斯基漫步觀賞畫展的情景,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性。

而《展覽會之畫》在今日所以成為流傳廣遠的名曲,實歸功於拉威爾的管絃樂編曲,可以說在拉威爾的管絃樂編曲博得成功之後,才使原來的鋼琴曲在音樂史上佔了一席不朽之地位。

時期背景

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俄國作曲家學派形成。創作著重對俄國民間生活題材的關注,採用俄羅斯民歌素材,音樂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而19世紀初的俄國音樂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傾向。歌劇題材偏好童話和民間傳說,追求豪華的舞台效果,音樂充滿多愁善感的情調。19世紀30至40年代,葛令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吸取了歐洲古典和浪漫樂派的成果,鑽研了俄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將專業的音樂技巧與質樸的俄國民間音樂結合,使俄國音樂文化提高到歐洲先進水平,奠定了俄國民族樂派的堅實基礎。

19世紀50至60年代,隨著社會運動和進步思潮的高漲,俄國音樂文化獲得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出現了「俄國五人組」,他們接受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提倡藝術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強調繼承和發揚以葛令卡為代表的俄國音樂文化優秀傳統,主張深入研究俄羅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間音樂,創造性地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歌劇是他們創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國歷史鬥爭、塑造人民民眾形象、歌頌民族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歌劇,如穆索斯基的《鮑里斯・戈東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亂》、鮑羅定的《伊果王子》;在交響樂創作方面,重視標題性原則,分別以史詩、童話、民歌和自然風光為題,創作了民族色彩濃郁、藝術形象鮮明的作品;而在室內器樂領域,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引人入勝。

引用資料

  1. 部落格-. . . . . . . . . . ..收集幸福種子的寶《穆梭斯基之「展覽會之畫」》
  2. ​部落格-古典音樂漫談《穆梭斯基:組曲「展覽會之畫」與其編曲》
  3. 展覽會之畫- 維基百歌,自由的百科全書
  4.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Wikipedia
  5. 翁筱茵(2008)。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之研究與詮釋分析。
  6. 俄羅斯音樂- 華人百科
  7. 略談俄羅斯藝術文化之音樂篇- 每日頭條

圖片

知識小補帖

作曲家穆索斯基簡介

Copyright © 2018 HanArts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