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ARTS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
Home / Program Notes / 莫札特:A 大調《宛如羔羊》變奏曲,作品460 | Mozart: Variations on Come un agnello in A major, KV 460

莫札特:A 大調《宛如羔羊》變奏曲,作品460
Mozart: Variations on Come un agnello in A major, KV 460

曲目介紹

莫札特的變奏曲有一些通例,每首變奏曲中,都會有一個緩板(Adagio)的變奏樂段;如果變奏曲的主題為二拍子,那就會有一段變奏是三拍子;如果主題寫於大調,作品中就會有一段變奏屬於小調,像是這首K.460即是。

此變奏曲的主題樂段為A大調的簡單式二段體,1-8小節為A段、9-16小節為B段,兩段主題的的音樂素材密度略有不同,和聲方面同為 一級 → 五級 → 一級,有對稱關係。

第一變奏在主題中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裝飾;第二變奏使用了新的節奏型態;第三變奏再次以十六分音符呈現,比第一變奏加了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第四變奏則使用附點音符之節奏。

​第五變奏同樣使用十六分音符表現,主題以左手呈現;第六變奏運用了雙手交叉跨越的技巧,將主題以八分音符穿插在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中;第七變奏速度為快板(Allegro),加入了新的主題與三段小變奏,並且在變奏中改變調性為a小調,再轉回A大調;第八變奏以原主題之動機,發展成三個樂段,在變奏中速度由Adagio轉為Allegro,並且在其中加入大量快速的音階,同樣在變奏中改變調性為a小調,再轉回A大調。

創作故事

1783年,莫札特聽了薩爾替(Giuseppe Sarti)在維也納演出的歌劇《蚌鶴相爭,漁翁得利》(Fra I due litigant),他對於歌劇中的詠嘆調〈宛如羔羊〉(come un’ agnello)印象深刻,非常愛這個旋律,因此在隔年,創作了一此旋律為主題的A大調變奏曲K.460,在三年後,莫札特所作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中第二幕裡的的最後樂曲,也使用了這段旋律。

創作時期〔3〕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20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聘僱轉變為獨立的創作者。

古典樂派時期也受到啟蒙時代的理性思考所帶來的影響,其音樂無論是在創作風格或是技巧上都和巴洛克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於此時期的音樂家開始運用簡明的曲式從事創作,導致曲式的結構在古典樂派漸漸確立成形。

這時期的音樂有以下的特色:
  1. 藝術家多追求客觀的理智精神、感情表達含蓄、形式清晰、結構精緻、著重對稱。
  2. 樂句簡短、分句清晰、旋律優美典雅、結構和樂句都對完美對稱。
  3. 奏鳴曲式開始發展,並對後期音樂創作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4. 大、小調系統開始成形,因樂器得到改良,音量有了漸強和漸弱的變化。
  5. ​音樂多以娛樂聽眾為主,樂曲多較輕鬆愉快,種類也以舞曲、組曲、歌劇、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為主。

曲式體裁 〔4〕〔5〕

變奏曲為一種音樂形式,音樂中有許多形式以變奏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用於奏鳴曲和交響樂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獨立的器樂曲作品。其中,變奏的次數不固定,可以變奏任意多次。曲式發展如:
A(主題)+A1+A2+A3+A……
 
A代表一個「主題」(theme)或「旋律」(air),而這個主題或旋律在整首曲子中以不同的變化方式重覆許多次(A1、A2、A3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變化就是原先主題或旋律的「變奏」。在變奏中所用的技巧可以有裝飾(ornamentation)、移調(transposition)、轉位(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增值與減值(augmentation and diminution)、模仿(imitation)、速度改變(change of tempo)與不同種類的節奏變化等。
 
變奏曲是一種古老的經典作曲方式,十六世紀早期的英國與西班牙就已有變奏曲的存在,從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流行。巴洛克音樂時代比較著名的變奏曲有巴哈的《哥德堡變奏曲》,韓德爾的《和諧的鐵匠》系列。自十七世紀後,重要作曲家多有著名的變奏曲作品傳世,如莫札特、海頓、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舒曼、布拉姆斯、理查史特勞斯、艾爾加等人。大致說來,一般作曲家多視變奏曲為鍛鍊作曲技巧的試金石,作曲技巧愈高的作曲家在變奏曲中所展現的巧思也愈令人歎為觀止。
 
變奏曲式通常出現於一些獨立的作品,如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與貝多芬的《狄奧貝里變奏曲》(Diabelli Variations);或是某首交響曲與奏鳴曲的一個樂章(通常是慢板樂章),如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Appassionata Sonata)與《第九交響曲》。在具有主題的變奏曲中,主題通當是兩段式的簡短曲調,長度大約是十六小節至三十二小節,而且也大多是由其他的作曲家作品中借用來的。不過也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變奏,其主題並非是一個完整的曲調,而僅是由一組四或八小節的和聲與一系列低音所構成。這兩類的變奏曲可以分別稱為「樂節變奏」(sectional variations)與「連續變奏」(continuous variations)。在「樂節變奏」中,每段變奏都有確定的結尾;而在「連續變奏」中,則是一系列的和聲在整首曲子中不受中斷地一再重覆。事實上,和聲架構的穩定性一直是所有變奏形式中的必要條件,但是這種情形到了現代作曲家所用的「自由變奏」(free variations)中就有了不同。
 
其中,在古典音樂時期,莫扎特寫了大量的變奏曲,莫扎特習慣在變奏曲的倒數第二樂章時讓節奏變慢,然後在最後一個樂章突然加快,並常用華彩即興演奏的形式;其中最有名的即為小星星變奏曲。有經驗的音樂家經常可以即興演奏變奏曲,在巴洛克音樂時期非常普遍,尤其是慢節奏的主題,可以使演奏者不斷地在變奏過程中完善主題。古典主義音樂時期也回即興演奏變奏曲,貝多芬的作品第77號《G小調幻想曲》幾乎就是一個小主題在他即興演奏後記下的樂譜。莫扎特的許多作品也是即興演奏後完善的。



引用資料

  1. 胡毓琪(2005)。莫札特鋼琴變奏曲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2. 彭郁舒(2012)。變奏曲之分析與演奏探討:以莫札特《A大調變奏曲》作品460、貝多芬《英雄變奏曲》作品 35與舒曼《阿貝格變奏曲》作品1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3. 古典音樂風格
  4. ​變奏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 變奏曲式-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圖片

知識小補帖

作曲家莫札特簡介​

Copyright © 2018 HanArts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
  • 廖皎含 Chiao-han Liao | Bio
  • Schedule
    • Schedule-演出
    • Schedule-講座
    • Schedule-音樂營
    • Schedule-其他
  • Upcoming Events
  • EVENTS RECORD
    • 2019 Events Record
    • 2020 Events Record
    • 2021 Events Record
    • 2022 Events Record
  • 《舞・畫》2019廖皎含綱琴獨奏會
  • 2020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九:來自臺灣的聲音~臺灣經典鋼琴作品(一)
    • 系列十:禮讚貝多芬~貝多芬250誕辰
    • 系列十一:戀念舒曼~音符傳情 樂思追憶
  • 2018聽聽彈談音樂會
    • 系列一:初始
    • 系列二:萌發
    • 系列三:含苞
    • 系列四:綻放
    • 系列五:高雅
    • 系列六:尊貴
    • 系列七:清香
    • 系列八:濃郁
  • News
  • 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