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 |
曲目介紹此首即興曲為蕭邦創作的四首即興曲中最受歡迎且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作品。此曲的旋律輕快,演奏難度高,也因旋律優美而被眾多鋼琴演奏家演奏過。
創作故事為何蕭邦未在生前出版此首作品不得而知。但是有一說法是:1960年,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於巴黎拍賣會上收購了“埃斯特男爵夫人專輯”(Album of the Baroness d'Este),這張專輯收錄了蕭邦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之手稿,日期標示為1835年,標題以法語寫道“蕭邦為埃斯特男爵夫人所作的曲子”。而其真實性也已經“獲得法國當局的保證”並且與先前出版的版本相比,此版本顯得更為細膩並且在和聲與風格上也有許多改進,因此魯賓斯坦認為這才是最後的完成品。於1962年由G. Schirmer, Inc出版的“魯賓斯坦版本”的序言中,魯賓斯坦推測,蕭邦寫“為誰作”而非“題獻給”暗示著蕭邦是收了工作的佣金,因此實際上蕭邦已經把這首作品賣給了男爵夫人。
創作時期此作品為蕭邦於1834年創作,並於逝世後由Julian Fontana於1855年為其出版。
曲式體裁此首作品為2/2拍,開頭速度標記為激動的快板(Allegro agitato),緊接著兩小節標示著最緩版(Largo),緊接著速度轉變至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而調性也轉至Db大調(蕭邦使用同音異名轉調至較為幽暗的Db大調上,即C#小調的平行大調上),接著開頭的主題再現但是速度轉為急板(Presto)而調性也轉回至C#小調,最後左手再現中板段落主題的片段,而右手則是持續演奏十六分音符,此時曲風轉趨平靜,最終以C#大調分解和弦(皮卡第終止)溫和地結束整曲。全曲最後是以一種模糊的如幻想曲般的結尾作結。值得一提的是,樂曲中大量地使用複節奏(右手十六分音符對左手三連音)以及不停歇的快速音群,也因此增加了演奏難度。
另外,Ernst Oster還察覺到蕭邦的這首幻想即興曲從貝多芬同為C♯小調的月光奏鳴曲中(尤其是第三樂章)汲取了許多和聲及調性的元素。首先,在調性安排上,蕭邦的幻想即興曲的中段與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二樂章皆為D♭大調;幻想即興曲的開頭與結尾和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皆為C♯小調。旋律方面,蕭邦的幻想即興曲第七至第八小節僅是將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裝飾樂段的音移高八度。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