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在1831年於維也納開始創作此曲,卻於1835年在巴黎時才完成,並題獻給Baron Nathaniel von Stockhausen。
曲式體裁
此曲以簡短的前奏展開,但是這個前奏並不像普遍大家所想的那樣與樂曲主題無關。前奏以降A大調第一轉位齊奏展開,為一拿坡里六和弦(C-E♭-A♭),營造出宏偉的氛圍,結尾以不諧和音作結,像是疑問句的左手和絃-D, G, and E♭在之後才被解決。(雖然在蕭邦原始的手稿中,左手的最高音確實記載E♭音,但是由於左手的D-G-E♭和弦有一段時間未能得到解決,此部分便引起爭議,因此在一些樂譜版本採納D-G-D的選奏。)全曲共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於前奏結束後的第8小節開始,經過第一主題闡述過後,第二主題柔和地於第68小節出現。之後,兩個主題皆轉調並再次反複,接著,第一主題以原調再現。尾奏則以如雷般響亮的和絃展開並標示著Presto con fuoco(如火般的急板),此時前奏的拿坡里和弦再現並以持續的力度堆疊驅使至結尾,最後由雙手熱烈地齊奏下行八度音階結束整曲。雖然其餘三首敍事曲皆為6/8拍,但是此首作品的前奏卻是4/4拍展開,中間部分為6/4拍,尾聲則為2/2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