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 |
曲目介紹蕭邦於1827至1846年間為鋼琴獨奏一共作了21首夜曲。而其中的《夜曲,作品9》是蕭邦的一組夜曲作品,共三首,分別為Nocturne in B-flat minor, Op. 9- 1、Nocturn in E-flat major, Op.9-2以及Nocturne in B major, Op. 9-3。而此首《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可說是蕭邦最有名的作品。
創作故事蕭邦自幼便十分崇拜菲爾德(John Field)-菲爾德是夜曲的創始人,也是當時頗具名氣的愛爾蘭作曲家。蕭邦因此也受到菲爾德演奏及創作技巧所影響,像是:右手如歌似的旋律以及左手分解和弦的運用,使其為右手旋律提供節奏;此外,還有運用踏板表達樂曲的情感,造就戲劇般的氛圍。但是,蕭邦也發展出有著自己風格的夜曲:他使用更為流動且自由的節奏。此外,他也從奏鳴曲式和義大利、法國歌劇的詠嘆調中獲取靈感,以發展夜曲的結構。李斯特相信蕭邦的夜曲是受到貝里尼作品中所採用的美聲唱法所影響,而此說法亦多被後世所接納。在蕭邦的夜曲中也可觀察到對位法的使用以增添樂曲之張力及戲劇性。
創作時期此作品為蕭邦於1830至1832年所創作的,於1833年出版,題獻給鋼琴家Camille Pleyel。
曲式體裁這首十分著名的夜曲為複二段體(rounded binary form)-AABABA及一個尾奏(Coda)。此曲以非常圓滑的旋律線展開並保持在弱音量,帶有優雅的跳進並隨著旋律的展開跳進之音程幅度逐漸擴大。值得一提的是,A段與B段在每一次的再現中,旋律線條皆會不斷地以精緻的裝飾音及顫音加以變化。而此曲的伴奏是由音程寬廣的左手伴奏音型搭配踏板為右手旋律提供了渾厚的和聲基礎,此外,圓舞曲式的伴奏以每小節3拍為單位溫柔地加強了12/8拍的韻律感。全曲氣氛平和,但是到了曲末樂曲音域突然升高,蕭邦此時使用了一連串強而有力的八度音程,並於尾奏標示senza tempo(任意速度)以表速度自由,樂曲最終於一連串的重複音型之後平靜地結束整曲。
引用資料
知識小補帖複二段體rounded binary form
二段體binary form,是樂曲形式之一,由相對獨立、結構相當的兩個樂段-A段與B段組成的樂曲,可為獨立的樂曲,也可作為大型樂曲的基礎結構。在A段之前可加上序奏,在B段之後可加上尾奏。 二段體分為兩種:複二段體(ABA')和單二段體(AB)。在複二段體中,B段的開頭有時被稱為過門Bridge,且B段通常以原調半終止half cadence作結。當A’段再現時,通常僅反覆A段的一半,因此標記為ABA'。 複二段體圖示: ||: A :||: B A'(或A) :|| ||: I(->V) :||: V(或其他近系調) I :|| 引用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