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Program Notes / 黃輔棠:台灣狂想曲
黃輔棠:臺灣狂想曲 |
創作緣起 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是自然界的奇蹟。一個短短的動機,擴展成龐然大曲,是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前輩作曲大師展現過無數次的人類智慧奇蹟。阿鏜從小仰慕以上大師,企盼有一天步其後塵,用本土音樂的種子,為國人栽種些花草樹木。這首台灣狂想曲,便是耕耘成果之一。
原曲為管弦樂,由梅哲先生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演。後由作曲者改編為鋼琴獨奏 樂曲解說 全曲由∣ 3 . 5 6 6∣56 35 3 –∣這句人盡皆知的台灣山地民歌發展而成。分為: 主題、小快板、主題、中板、主題、快板、主題、急板,一共八小段。主題每次出現,均有調性與和聲變化。曲式是迴旋曲與變奏曲的混合,可稱之為「迴旋變奏曲」。這是作曲者首創之曲式。
樂曲內涵,一反某些悲哀、無奈的日據時代台灣歌謠,表現的是樂觀、進取、開闊之意境、情懷。樂評家伍牧先生評之曰:「音樂的格局有如站立於玉山之巔,極目四望,視線的遼闊已超出海島的侷限,表現出泱泱大國之風。」 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