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五號G大調法國組曲,作品816 |
曲目介紹巴赫為大鍵琴共創作六組法國組曲(French Suites, BWV 812–817)
創作故事法國組曲名稱之普及是由於巴赫的傳記作家(Johann Nikolaus Forkel)於1802年巴赫的傳記中提到:「人們通常稱此作品為法國組曲是因為此作品是以法國風格所寫成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此作品主要還是以義大利風格寫成。此外,一些流傳下來的巴赫手稿標題寫道“Suites Pour Le Clavecin”(法語,意為:大鍵琴組曲)可能也是導致他們被稱為「法國」組曲的原因。
創作時期巴赫於1722年至1725年創作六組法國組曲。而此首組曲的前幾個小節則是巴赫於1722為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所寫的,但是一直要到1723才完成。
曲式體裁阿勒曼德舞曲為中板且曲風平穩,4/4拍,以三聲部二段體寫成。主題從弱起拍開始於高音聲部出現;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並與第一段主題素材大同小異。
此首庫朗特舞曲為義式庫朗特舞曲,快板,3/4拍,並以二聲部二段體寫成。此曲運用大量的音階作為素材,營造出輕快流暢的氛圍;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並將第一段主題素材加以發展變化。 薩拉班德舞曲為慢板且富有表情,3/4拍,並以三聲部二段體寫成。主題由正拍開始,常於第二拍設置長音,且長音上常以裝飾音點綴;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且主要以第一段主題之後句作發展。 加沃特舞曲為中板且愉悅溫柔,2/2拍,以三聲部二段體寫成。主題從弱起拍開始於高音聲部展開;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並將第一段的主題開頭三音以倒影的方式呈現。 布雷舞曲為快板且輕快流暢,2/2拍,以二聲部二段體寫成。主題從弱起拍開始於高音聲部展開,低音聲部則主要以分解和弦作伴奏;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並將第一段的主題開頭三音以倒影的方式呈現。 路爾舞曲為中板且莊重,6/4拍,以三聲部二段體寫成。此首為典型的路爾舞曲,曲中加入許多裝飾音。主題從弱起拍開始於高音聲部展開,接著於不同聲部作模仿,以附點節奏為主並以長音強調每小節之第一拍;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並與第一段主題素材大同小異。在全曲倒數第二小節,巴赫使用Hemiola技法改變韻律使得結尾有漸漸放慢的趨勢。 基格舞曲為快板且明亮輕快,為12/16拍,以三聲部二段體寫成,並採用賦格技法。第一段主題從弱起拍開始先從高音聲部漸次往低音聲部(Soprano-Alto-Bass)發展;然而到了第二段,第二段主題從屬和弦展開,此時的主題除了以相反的聲部次序進入,還將第一段的主題以倒影的方式呈現。 引用資料
知識小補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