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usicians / 李斯特 Franz Liszt
李斯特 Franz Liszt |
生平李斯特(Liszt Ferenc, 1811-1886)為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其父親為匈牙利人,母親為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語Liszt Ferenc和奧地利德語Franz Liszt兩種拼法。李斯特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還首創背譜演奏法。他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1〕,也開創了交響詩(Symphonic poem,為管弦樂形式,通常為單樂章,音樂的內涵通常具有敘事性、或呈現出故事性,是標題音樂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之形式,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弟子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7),李斯特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貝多芬也曾聽過李斯特的音樂會,並在結束後上台擁抱李斯特。〔2〕 1822年,奧地利作曲家迪亞貝利(Anton Diabelli, 1781-1858)出邀請51位作曲家為其所創作的華爾滋主題進行變奏作曲,年僅11歲的李斯特也為受邀對象,是該選及裡面唯一的兒童作曲家。因此李斯特的第一部作品Variation on a Waltz by Diabelli(S.147)即被收錄在1823年末到1824年初出版的Vaterländischer Künstlerverein中。1823年李斯特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他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1827年,李斯特父親去世後,他與母親搬到巴黎的小公寓,為了賺錢,李斯特通常從清晨到深夜都上鋼琴演奏和作曲課程。他的學生分散在整個城市,他經常不得不長途跋涉,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他也染上了煙癮與酒癮。 1830年,李斯特在白遼士(Louis-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幻想交響曲發表前一天認識他,白遼士的作品改革了過去管弦樂作品的創作方式以及管弦樂團的編制和表現力,其在配器的使用上也極為出色,帶給李斯特日後創作以及開創交響詩形式極大的影響〔3〕。在後來李斯特也因著白遼士,而結識了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使得李斯特開始在詩意以及浪漫主義方面發展。 1832年,在一場為巴黎霍亂受害者所辦的慈善音樂會上,李斯特認識了主辦的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0-1840),受到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精湛的技巧影響,李斯特立志成為鋼琴大師,此時巴黎已為鍵盤音樂發展的樞紐,已發展出「三手效果」(three-hand effect,以兩手彈奏鋼琴,但是在音域及旋律上創造出有第三隻手在彈奏的效果)以及「八度音域」(octaves)的技巧。 李斯特在1833年在蕭邦辦的聚會上認識了瑪麗.達古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 1805-1876),兩人在1835年開始在日內瓦同居,伯爵夫人為李斯特生了三個小孩,其中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在瑪麗的影響下,李斯特開始鑽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並進行作曲〔1〕。1839年,李斯特聽說為了在伯恩(Bern,瑞士首都)的貝多芬紀念碑計畫缺乏資金,因早期貝多芬多對其之照顧,因此李斯特為了支持此計畫而開始籌錢奔走,回歸巡迴演出的演奏生活,因此結束了與伯爵夫人的同居關係,1844年兩人正式分手。 接下來的八年,李斯特旅居歐洲四處巡演,這是李斯特最輝煌的音樂會鋼琴家時期,他在這段時間大量出席及演出音樂會,而累積了極高的聲譽。1844年,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描述「李斯特狂潮」(Lisztomania)席捲歐洲,他描述李斯特「僅僅是他的外表,就多麼強大,多們令人震撼」,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將李斯特描述為「一位蒼白的臉上掛著黑髮的削瘦年輕人」,在當時被視為非常英俊,婦女們甚至會用手帕和手套當作紀念品在演奏完時丟給李斯特。在1845年至1849年期間李斯特寫下了著名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Three Concert Études, S.144)。 1847年,李斯特在基輔演出時,遇到了波蘭公主卡洛琳・莎茵・維根斯坦(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 1819-1887),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卡洛琳公主說服他停止旅居生活而專注於作曲,兩人在隔年受到俄羅斯大公夫人瑪麗亞帕夫洛夫娜(Maria Pavlovna, 1828-1853)的邀請定居於魏瑪(Weimar,現今德國城市)直到1861年。李斯特在35歲時,在他的人生巔峰從幕前退下,讓他的演出傳奇留在人們心中。日後公主因為先前的婚姻關係,而無法與李斯特結婚。 李斯特在魏瑪期間,擔任宮廷以及劇院特殊場合的指揮,在12年間,李斯特主要創作管弦樂以及合唱的作品,李斯特與華格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華格納對於李斯特有極高的評價,他曾表示:「你有認識比李斯特更具音樂性的音樂家嗎?」、「李斯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1859-1862年,李斯特的兒女相繼過世,他的生活充滿了悲傷,於是他開始在羅馬的郊外隱居。1865年,李斯特在天主教會中決心終生信奉天主教,之後他也決定守獨身原則。 1869年,李斯特被邀請回到魏瑪,進行鋼琴大師班指導,兩年後他又被邀請到布達特斯(Budapest,匈牙利首都)的匈牙利音樂學院(Hungarian Music Academy)進行指導。1881年,李斯特在魏瑪的一家酒店的樓梯上摔下來,事故發生後,李斯特自此沒有完全恢復,他開始有許多水腫、哮喘、失眠、左眼白內障和心髒病的疾病與症狀,此階段李斯特的作品表達出了他絕望、荒涼、感覺到死亡接近的悲傷情感,他對朋友描述:「我心中充滿了深深的背賞,這種悲傷必須時不時地在聲音中爆發」。1886年,李斯特在德國拜羅伊特因肺炎去世,享年74歲。 李斯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生前曾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地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隊的改革,並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演奏,有時就是現場創作,因此相當吸引觀眾。他在魏瑪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他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先鋒音樂家自己出演。他還著書立說,出版多部論文和書信集,其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使得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他對於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2〕。如孟德爾頌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匹敵。」〔1〕。 著名曲目
引用資料知識小補帖作品編號
在音樂作品的編號中,我們最常見的記號是op(拉丁文:Opus),拉丁語的意思其實是「作品」,它大概起源於17世紀初葉,出版音樂樂譜的出版商為了區別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而標上記號,這就是op。op記號通常是按同一作曲家出版作品的次序由小到大編號,如第一部作品標作op.1(作品第一號)。但也有例外,後世的音樂史研究者為之專門設置了特殊的編號系統,而李斯特的作品在1960年根據Humphrey Searle的目錄將曲目編號以S訂為開頭。 |